来源:老兵e家微信公众号 作者:丁绍学
17岁入伍, 22年军旅是他一生引以为傲的青春。39岁从民政局退役军人安置办一名临时工干起,36年来他只专注于一件事:服务部队,守望国防。
让我们一起走近75岁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许俊文,感受这位老兵的热切与执着。
文 /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丁绍学
从营职干部到临时工
没有抱怨,只有眷恋
1959年的中国并不太平,内忧外患。10月1日,17岁的小学老师许俊文和学生们围坐在学校的广播前,收听天安门广场阅兵的实况直播。远隔千里,他在脑海里想象着那令国人振奋的盛大场景。
当年12月,许俊文放弃教职,参军入伍到驻沪某独立通信团。
“当时边境形势紧张,部队随时准备打仗。”回忆兵之初,许俊文目光闪亮。
白天在训练场练军事本领,晚上在宿舍里练通信技能,勤奋好学的许俊文很快成为训练尖子。看到有的老兵被派往边境一线,他更加努力,希望也能光荣地走上战场。
虽然未能如愿,但努力总有回报——他入伍第1年就被评为五好战士,第2年入党,第4年提干,后调入上海警备区政治部一干就是9年。
虽在机关工作已驾轻就熟,但许俊文的心一直在基层。1971年3月,他放弃与妻子儿女的团圆,主动申请到海防一线的原南京军区守备某师炮团六连任指导员,一干又是3年,期间荣立三等功1次。
1980年10月的一天,已是团宣传股正营职股长的许俊文正在赶材料,突然被团长叫到办公室。
“部队大裁军,你回去考虑一下,准备脱军装吧!”团长一向言简意赅。
回到家,许俊文抽了一晚上闷烟,心里舍不得那身军装。
“就算不穿军装,只要在部队干,我也愿意。”第二天,许俊文再次来到团长办公室。
“命令到了,部队马上撤了,我也准备脱军装!”没等许俊文接话,团长又补充一句,“团里转业进上海的指标有限,你小子脑子灵,又能写东西,就选择复员吧,把指标留给困难的同志!”
1980年12月1日,许俊文拿着团里的介绍信,背着用洗得发白的军被打成的背包,站在团部门口,潸然泪下。
然而,转身擦干眼泪,他对身后的军营没有抱怨,只有眷恋。
回到上海后,许俊文一连好几天骑着新买的自行车在街头徘徊,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。
一天,路过上海市政府门口,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招聘工作人员的启事吸引了他的目光。一看能和部队打交道,许俊文拿着介绍信就走了进去。
“你很符合我们的要求,可这是个以工代干的临时岗位,没职务没编制,你这个营职干部愿意干吗?”负责招聘的同志问。
“我干!”许俊文没有半点犹豫。
从办事员到优抚处长
“不让军人军属吃亏”
上班后的第一天,领导就交给许俊文一个艰巨的任务:下乡调查了解上海农村退伍军人的住房问题,着手研究解决方案。
于是,许俊文每天骑自行车奔走于田间地头,经常骑一段、扛一段,蹚过无数条河沟、摔过数不清的跟头。
后来,由他负责起草的《上海市农村退伍军人住房现状和建房补助实施方案》得到安置办领导高度认可,并被民政部转发。
1983年初他正式转干,后历任上海市政府安置办办事员、科员、科长、副主任,上海市民政局优抚处处长。
走上优抚工作岗位后,许俊文的脑海里常浮现在老部队看到的一些画面:一次拉练奔袭,扛着几十公斤炮弹的班长被灌木绊倒,炮弹砸在腰上,落下一辈子的伤病;一名干部执行任务时牺牲被评为烈士,追悼会上,他的妻子说:“对部队来说,他只是一名干部;但对我和孩子来说,他是我们的全部。”
“在部队干了22年,我太了解军人的奉献。”许俊文常说,“对待军人军属,我们不能担心他们‘占便宜’,更不能让他们吃亏。”从1983年转干到2003年从市民政局副局级巡视员岗位卸任,他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。
1984年初,他牵头协调多个方面,成立全国第一家军地两用人才基金,从组建培训基地到创办电视中专军人学校,驻沪部队数以万计现役和退役军人从中受益。
1993年,在他提出的建议基础上,上海市将烈士家属抚恤金标准由国家规定的领取20个月提高到40个月,并制定烈士家属抚慰金制度。
同年的一天,许俊文路过公交车站,看到一位伤残军人询问售票员:“伤残军人坐公交优惠吗?”得到否定的答复后,军人表情失望。此事深深触动了许俊文,在他的努力推动下,两个月后,上海市民政局与市公交总公司联合发文,在全国率先实行伤残军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优待。
从拥军优属到国防教育
“支持国防是全社会的事”
“除了政府主动作为之外,我们还要号召更多的人来做关心国防的事。”1993年,时任上海市委领导的一句话,深深启发了一心为兵的许俊文。
在上级支持下,他带领上海市双拥办、民政局优抚处的工作人员,开始了以政府资助、社会捐款为主要渠道的第一轮资金募集工作,得到当时20个区(县)、300多个乡镇街道和上万家乡(镇)办企业的积极响应,并创立了全国第一家拥军优属保障基金。1994年,民政部召开专题研讨会,研究推广上海市依托社会力量拥军的经验。
许俊文没有就此止步。在市领导的倡议下,他带领工作人员进一步拓宽资金募集渠道。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,1995年4月14日,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正式挂牌成立。
基金会成立20多年来,为拥军优属做了大量实事,惠及军人军属35万人(次)——资助全市革命烈士、因公牺牲军人、病故军人子女接受教育直至考上大学;制定并落实《驻沪部队军官、士官家庭特殊困难求助暂行办法》;组织驻沪部队立功受奖官兵集体疗养;定期慰问重点优抚对象等。基金会先后获得“全国先进社会组织”“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”“全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先进单位”等荣誉。
当人们以为许俊文将在拥军优属基金会结束自己的工作生涯时,这位老兵又把目光投向国防教育。他牵头于2012年、2014年先后创办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、上海市国防教育基金会,开通“国防瞭望网”,组织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”,举办上海市“海洋强国——大学生演讲比赛”,成立由部队著名专家教授加盟的上海市国防教育报告团……
“2019年我就期满卸任了,现在只想抓紧一切时间为国防多做点儿事。”75岁的许俊文激情未减:“从当兵那一天起,我这辈子就注定和国防紧紧相连,再也分不开了!”
本文原载于解放军报《老兵天地》专版
投稿邮箱 / laobingtiandi2017@163.com
责任编辑 / 邵薇
网络编辑 / 姜馨